工学院教师浅谈《离散数学》课程思政
发布时间:2022-12-27 12:37:1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逻辑等)必不可少的基础。在离散数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树立德育目标
首先树立明确的离散数学德育目标,将德育目标置于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曾要求广大师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此为框架,我们在离散数学课程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拥有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理想信念、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欣赏数学美等;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尽心尽责、踏实严谨、学会倾听、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善于交流合作等;在个人品质修养层面,勤奋谦逊、专注执著、坚忍不拔、不轻言放弃。
2 明确德育方式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要带领学生掌握知识的源与流,欣赏方法的美与理,进而形成离散数学课程思政的基本方式,将数学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以数学史融入离散数学教学为基本方式,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生平成就、个性品质,如德摩根的坚韧正直、欧拉的勤奋执著,这些都是值得青年学子学习的优秀品质;讲解推动离散数学发展的著名数学问题,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分析数学思想方法的演进历程,如莱布尼茨提出建立理性演算和通用语言的设想,是逻辑学的思想先驱。这些对历史脉络的探寻和学科思想起源发展的把握,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认识到数学是人类活动的文化产物,从而深刻理解和建构知识,领悟数学精神魅力。
 
图1 离散数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3 挖掘思政元素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一个抽象的意义丰富的概念。要在离散数学课程中成功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那么首先要明确此课程和哪些“德”密切相关,在离散数学有形的专业授课中传递什么样的无形价值观,也就是要理清离散数学蕴含的思政元素。
科学精神的思政元素可以蕴含到相关定理、概念等科学家事迹中,例如讲授集合论中的罗素悖论、无穷集概念、图论起源时,可以介绍相关科学家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和精神。爱国情怀思政元素则可以多方面展开,例如,基于集合的属于和包含关系知识点、偏序和等价关系知识讨论个人和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国家和国家的关系。此外,针对课程中经典算法的由来和相关的国内经典问题,例如欧拉图和中国邮递员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体会民族的自信和家国情怀。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思政元素主要嵌入到利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因此,经典问题的建模,比如格尼斯堡七桥问题、函数知识蕴含的软件程序映射、各种现实问题的图论抽象建模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思政元素则主要可以从课程编程实践作业中体现。课程中学生会完成各种经典算法的编程实践,例如Dijkstra算法。在编程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对待程序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软件质量,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职业道德。
4 结 语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历史是一座宝藏,数学史的融入,赋予离散数学教学更多元的色彩,体现了课程的张力和教学的增值。离散数学中的思政元素借助于历史中的人和事在专业知识的教学呈现出来,更加具象更加鲜活,更易于学生认同内化。思政融入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德行修为,还提高了学生对离散数学课程的兴趣和认可程度,促进了认知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闽ICP备07005638号
Copyright © 2020 福州工商学院工学院 版权所有

招生热线:0591-83909908 / 83909902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永泰葛岭学院路1号
邮编:350715